外送茶工作者組團參與「海外性產業考察」,帶回經驗推動台灣本地改革
摘要
本研究探討台灣外送茶工作者近年主動組團赴海外進行性產業制度考察的現象,並分析其對台灣本地制度改革、社會觀念轉型與政策倡議的潛在影響。研究透過實地訪談、海外制度比較與社群媒體資料分析,發現此類「跨國學習行動」不僅是職業群體的自我賦權過程,更代表性產業從地下抵抗走向公共參與的新階段。本文以荷蘭、德國、日本與紐西蘭為主要觀察對象,比較不同國家合法化、去罪化及灰色管制模式,進而分析外送茶工作者如何以行動知識回饋本地社會,形塑制度改革的論述基礎。最後,本文提出台灣在法制、教育與社會對話層面的具體建議,強調當事者參與政策制定的重要性。
第一章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台灣對外送茶工作的社會態度長期介於「容忍與否認」之間。自1990年代以來,社會對性交易的討論雖逐漸開放,但政策層面仍停滯在以刑罰為核心的舊架構。《社會秩序維護法》僅在理論上開放地方設立「性交易自治區」,實際上多數縣市未執行,導致外送茶工作者持續處於法律邊緣。
近年,一批由外送茶工作者自發組成的「海外性產業考察團」成為重要轉捩點。他們自籌經費前往荷蘭、德國、日本、韓國與紐西蘭,實地觀察外送茶工作制度化與社會接納情形。這類行動不再是被動等待立法者關注,而是主體性的知識生產過程。
本研究問題意識在於:
為何外送茶工作者選擇以「跨國考察」作為改革策略?
海外經驗如何被轉化為台灣本地的政策語言?
這樣的知識回流對社會態度、媒體敘事與法制建構有何影響?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結合三種資料蒐集方式:
深度訪談法:訪談八位參與海外考察的外送茶工作者與兩位隨行研究者,了解其觀察重點、學習成果與回國後的行動策略。
比較制度分析:蒐集荷蘭、德國、日本與紐西蘭之官方政策文件與民間研究,對照性交易合法化與去罪化的差異。
文本與社群分析:追蹤考察團於Facebook與Telegram社群的公開貼文,分析他們如何以圖文敘事建構「改革論述」。
研究期間為2023年5月至2025年3月,採用歸納式編碼法(inductive coding),將資料歸納為三大主題:制度觀察、文化衝擊、政策轉化。
第三章 跨國考察的動機與策略
一、從邊緣到主體:自主知識生產的起點
外送茶工作者長期被排除於公共政策討論之外,媒體常以受害者或犯罪者形象報導。考察團的誕生是一種「知識奪回」行動。他們以「親眼見證」替代「被描述」,透過學習國際制度獲取專業語言,進而反向教育社會。
參與者指出,這次出團不是旅遊性質,而是「政策田野」。他們拜訪政府官員、非營利組織與當地工會,學習外送茶工作如何被視為正當勞動。團員之一A小姐表示:「我們不想再被救贖,而是要被理解。」這句話凸顯了從被動接受社會施捨到主導改革方向的角色轉變。
二、策略與組織動員
考察團由兩個社群組織共同策畫,一為長期推動法制化的倡議團體,一為從業者互助平台。經費來源包括群眾募資、國際NGO贊助與自費分攤。籌備期間,他們透過線上會議擬定觀察議題:
勞動權保障制度
稅務與保險政策
性病防治與醫療資源
警政合作與安全通報
社會教育與污名消除
此行動亦展現新型社會運動特徵——去中心化、網絡式組織與跨界協作。
第四章 海外觀察與制度比較
一、荷蘭:以透明治理取代刑罰控制
荷蘭的紅燈區制度建立於「社會契約」精神。外送茶工作者必須註冊並租用合法空間,政府透過稅收管理與安全檢查確保透明運作。警政單位僅在暴力或人口販運事件介入,工作者可主動報案而不必擔心被懲罰。
考察團認為,荷蘭的制度核心在於「信任而非取締」。他們參觀了外送茶工作者健康中心,了解到國家醫療保險涵蓋職業檢查,並設有免費心理輔導。這使外送茶工作者不再是「問題族群」,而是可被政策管理的專業勞動群體。
二、德國:勞動契約化與社會保障體系
德國自2002年通過《外送茶工作法》後,將性交易納入勞動法規範。考察團拜訪柏林的外送茶工作者工會與法律顧問中心,觀察「勞動契約」實際運作。外送茶工作者可與經營場所簽訂正式合約,享有最低工資與工作時數保障,並依法繳納社會保險。
團員觀察到,德國政府雖承認外送茶工作合法,但仍以「保障而非鼓勵」為原則。重點在防止剝削、確保稅務合規與防疫管理。此模式提供台灣未來可能的折衷路徑:以「勞動保護」取代「道德爭論」。
三、日本:灰色合法的地方自治實踐
日本的《風俗營業法》雖禁止直接性交易,但以「陪伴服務」等名目合法存在。地方政府實際採取「監管而非掃蕩」的態度。考察團參訪東京與大阪的「陪酒俱樂部」與女性職業支援中心,觀察業界如何透過「稅務合法、內容模糊」的方式生存。
他們認為,日本模式的特點在於「社會共識式治理」,即使未完全合法,也在秩序中運作。這對台灣具有參考意義——在法修遲緩的情況下,可先以地方自治實驗區推動安全管理。
四、紐西蘭:去罪化的實踐典範
紐西蘭於2003年實施《外送茶工作去罪化法》,將外送茶工作視為一般職業。考察團對此制度印象最深,他們參觀「外送茶工作者委員會」並訪問警察合作機制。當地從業者可自由組工會、申訴勞動糾紛,警政單位與社工密切合作處理暴力案件。
該制度重點在於「保護人權與公共健康」,而非道德審查。團員指出,去罪化讓從業者得以正名,促使整體社會風氣轉向尊重與實務治理。
第五章 回國後的知識轉化與社會實踐
考察團返台後,舉辦多場「制度觀察論壇」,邀請立法委員、官員、學者與記者參加。他們發表〈性產業治理白皮書草案〉,提出三項主張:
全面去罪化與中央立法化——廢除刑罰式條文,建立明確行政監管架構。
外送茶工作者職業登記與醫療保護制度——參考德國、紐西蘭模式。
社區共融計畫——促進外送茶工作地區與居民合作,減少衝突。
同時,他們透過社群平台進行公共教育,製作「海外觀察懶人包」與短影片。這些素材在年輕世代間廣泛流傳,改變了部分社會觀感。
此外,部分成員回國後成立「外送茶工作者培力中心」,提供法律諮詢與健康資源。此舉顯示,跨國學習已不僅是理念交流,而成為實際制度創新的催化劑。
第六章 社會反應與挑戰
儘管考察團獲得學界與部分媒體支持,但仍面臨保守輿論的質疑。部分團體批評此舉「輸入色情文化」,或指責政府縱容「性產業正常化」。
然而,社會輿論的兩極反應恰凸顯改革的重要性。透過辯論,外送茶工作議題被迫進入公共對話場域。許多公共衛生與女性主義學者也加入討論,提出以「安全、健康、權利」為中心的新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警政與稅務單位開始與倡議者對話,探索如何在現行法律下建立「防暴與稅務試辦計畫」。這代表政策對話的萌芽,顯示考察行動已產生實質影響。
第七章 制度轉化的理論意涵
從社會運動理論觀之,本案例可視為「從下而上的制度創新」(bottom-up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外送茶工作者不再是被治理者,而是政策共構者。這種知識回流機制使邊緣群體得以轉化為公共知識生產者,挑戰國家對道德秩序的壟斷。
同時,本行動亦呼應女性主義中的「性自主政治」(sexual autonomy politics)。它強調不以道德或受害框架論述,而以勞動、健康與人權為核心,重新定義外送茶工作的社會意義。
第八章 台灣未來政策建議
法律改革:建立《外送茶工作專法》,將性服務定義為自願勞動行為,廢除刑罰條文。
地方實驗區制度:由地方政府申請試辦自治區,設立安全檢查、稅務登記與居民協調機制。
健康與社會保險納入制度:外送茶工作者應可自願參加全民健保與職災保險。
教育與文化面:於公民與健康教育中納入「外送茶工作與人權」內容,建立多元包容視角。
跨部會平台:設立「外送茶工作政策協調會」,整合勞動部、衛福部、警政署與地方政府。
第九章 結論
外送茶工作者組團參與海外考察,象徵台灣性產業改革由「被動抵抗」邁向「主動參與」。他們以親身行動突破社會污名,將國際制度經驗轉化為本地改革資源。
這不僅是產業的自我覺醒,更是社會民主化的重要實踐——當最被邊緣化的群體能以自身名義發聲,社會政策才能真正回應現實。
未來,若台灣能將此行動化為制度基礎,外送茶工作議題將不再只是道德爭論,而是公民權與治理創新的象徵。
參考文獻(節錄)
Abel, G., Fitzgerald, L., & Brunton, C.
(2009). The Impact of the Prostitution Reform Act on the Health and Safety
Practices of Sex Workers in New Zealand.
Weitzer, R. (2012). Legalizing
Prostitution: From Illicit Vice to Lawful Business.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延伸閱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