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茶平台因演算法推薦而強化「外貌標準化」的社會審美暴力
一、前言:數位平台與美的算法秩序
隨著外送茶產業的數位化,許多平台導入以「顧客滿意度」「點擊率」「瀏覽轉換率」為核心的演算法推薦系統。這些機制表面上提升了效率與匹配準確度,實際上卻在性別、外貌與身體的符號體系中,重構出一種「數據化的審美暴力」。
演算法根據使用者偏好資料(例如搜尋關鍵字、歷史訂單、照片停留時間)自動學習「何種外貌更受歡迎」,進而推高特定類型的從業者曝光頻率。這使外送茶從業者在生存競爭中被迫順應演算法的審美標準,進入「被看見」與「被淘汰」的雙重邏輯。
此現象不僅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更是一種隱微的社會權力機制:平台以技術中介形式延伸了傳統性別審美的壓迫結構,使性工作者被迫「優化」外貌、過度修圖、進行醫美甚至比照「偶像」等級經營自我形象。這是一種典型的「技術化審美暴力」現象。
二、演算法偏差的生成:從偏好學習到外貌篩選
演算法推薦的核心在於資料學習,但當資料本身承載性別與階級偏見時,結果也將被偏見污染。平台的機器學習模型常透過顧客點擊率、評論文字與瀏覽行為,推斷何種外貌「具吸引力」。然而這些行為資料本身反映了社會對「白皙」「年輕」「瘦身」「五官精緻」等外貌刻板印象的再生產。
例如,若一位顧客經常選擇標榜「清純系」「韓風美型」的從業者,系統將自動推薦更多同類型帳號,並降低其他類型外送茶女(如「微胖」「熟齡」「素顏」)的曝光率。這種「自我增強」機制使市場快速趨於單一化,美的多樣性被壓縮,形成技術性「外貌篩選」。
平台演算法因此扮演「審美仲裁者」的角色:它並未以公開規範決定誰更美,而是以隱形的統計邏輯重新定義「可被消費的外貌」。其後果是,女性身體再度被納入以數據為依據的商品化框架中,而此過程往往不被察覺,也難以抗議。
三、從市場壓力到身體焦慮:被演算法規訓的外貌政治
外送茶從業者為維持訂單量,必須理解並迎合演算法偏好。這導致多數人開始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數位化外貌管理」:
以修圖軟體製作統一風格的形象照;
參考排行榜上曝光率高者的妝容與姿勢;
在社群媒體上追蹤「熱銷模板」進行模仿。
這樣的競爭結構,使性工作者被迫將身體視為演算法的運算素材。身體不再只是勞動工具,而是成為「被評分的圖像」。一些受訪的外送茶女甚至指出,她們每天花數小時修改個人頁面照片,只為讓平台AI誤認為自己屬於「熱門風格」,以獲得更高曝光。
在這種規訓過程中,演算法不只是工具,而是潛在的「審美監獄」。從業者被迫進行自我審查,壓抑真實樣貌,以免被視為「非主流」「不符市場」。最終,平台以技術理性掩飾了社會對女性身體的階層化凝視,將「外貌管理」轉化為一種職業倫理。
四、審美暴力的社會後果:自我異化與心理耗損
當演算法將外貌標準化制度化後,性工作者群體出現明顯的心理耗損現象。許多從業者陷入「數位形象焦慮」:她們懷疑真實自我是否足以被市場接受,甚至出現身體意象扭曲、自尊下降、過度醫美成癮等情況。
此外,外貌標準化也加劇行業內部的階層分化。外貌被算法認定為「高潛力」者更容易獲得顧客與平台資源,形成「算法菁英」。反之,外貌不符合主流審美的從業者,即使服務品質良好,也可能因低曝光率而收入銳減。
此種不平等並非顧客主觀選擇,而是演算法透過技術介面放大的社會偏見。性產業原已是高度競爭與性別權力不對稱的空間,當演算法再度將「可視外貌」作為核心競爭指標時,其壓迫性遠超過傳統市場。這不只是個人審美問題,而是「系統化的社會審美暴力」。
五、抵抗與自救:多樣化審美的行動策略
儘管如此,部分外送茶從業者開始以創意手段挑戰這種演算法暴力。他們成立匿名社群,分享「非主流」形象經營經驗,或共同抵制過度修圖的審美霸權。有些平台內部也出現「自然系」「個性風」的標籤嘗試,以打破外貌單一化。
更重要的是,從業者逐漸意識到「算法即權力」。她們不再單純地迎合數據,而是以資訊素養學習觀察平台規則,甚至主動操作演算法(例如故意改變上傳頻率、標籤用語),以增加多樣化的曝光。這種「反算法實踐」象徵著被壓抑的審美主體正在重獲行動能動性。
六、演算法審美的制度化:平台治理與商業邏輯的共構
在外送茶平台的營運邏輯中,「美」被視為提升使用者體驗與轉單率的關鍵指標。演算法推薦模型並非單純反映市場偏好,而是平台在商業策略下的刻意設計。平台會將「高轉換率樣貌」納入演算權重,例如:曝光頻次、首頁置頂、封面推薦位等,都優先配置給符合理想外貌模板的帳號。
這種設計背後隱藏著一種「商業化審美統治」。平台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傾向讓消費者不斷看到符合慣性審美的從業者,以降低瀏覽成本、提高成單效率。然而,這樣的技術優化卻導致整體外貌結構朝向同質化發展:
肤色與臉型逐漸趨於一致;
特定種族、年齡或身材被邊緣化;
「非典型」外貌被演算法自動排除。
此一過程反映出「平台治理」與「社會審美」的共構性。演算法不僅是技術執行者,更是文化篩選器。平台管理者常以「數據中立」之名掩飾演算法偏見,卻忽略這樣的制度設計實際上強化了外貌階層化與性別商品化,使性工作者的勞動價值被縮減為可計算的視覺指標。
七、從性別權力到數位監控:審美暴力的延伸維度
演算法審美暴力並非單一層面,而是與性別、監控與權力結構交纏的多重現象。外送茶平台內的演算法紀錄從業者的照片更新頻率、顧客評價、對話風格、甚至穿著風格,逐步形成一套「數位化形象履歷」。
這套履歷不僅影響曝光機會,更成為未來平台內部「信任等級」與「評價權重」的依據。結果是,演算法以看似客觀的方式將女性勞動者置於持續監控之下,她們必須不斷調整外貌與語言,以符合「高效算法人格」。
這樣的制度性監控,與傳統性別秩序下的男性凝視高度重疊,只是換上了「數據中介」的面具。演算法在無聲之中建構出「誰有資格被渴望」的權力秩序,使女性身體成為被量化、被操控、被排序的對象。
八、文化再生產:媒體審美與平台話語的互動
演算法暴力的可怕之處在於其與大眾媒體審美文化的連動。當外送茶平台持續以「精緻外貌」作為推薦核心,社群媒體也會跟進擴散此一審美模板。例如,TikTok與IG上的外送茶帳號經常出現相似濾鏡、妝容與姿勢,形成「平台美學鏈」。
這種跨平台共振使得審美標準從數位空間滲透到現實社會。部分年輕女性甚至在進入行業前,就已內化平台審美邏輯,認為唯有擁有某種「網美臉」才能獲得工作機會。於是,審美不再只是個人喜好,而是「生存策略」。
這種結構性內化呼應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謂的「文化再生產」理論:支配階層的品味經由制度與媒體傳遞,形塑了群體的自我認同與社會排序。在外送茶產業中,演算法正是這種再生產的機制核心,它以機器學習的形式重塑了社會的美學慣習,進而強化性別不平等的再現。
九、從業者的身體政治:反抗與再定義的可能性
儘管演算法暴力強大,但在性產業的邊緣空間中,仍有一股「身體政治」的抵抗力量正在形成。許多外送茶女透過匿名論壇、自媒體帳號與小眾平台,展開對主流審美的反抗。她們拒絕修圖、展示素顏、甚至以幽默方式解構平台對外貌的控制。
這些行動不僅是個人反抗,更是一種「審美再定義」的集體實踐。透過集體敘事與互助,從業者重新奪回對自身形象的詮釋權,將外貌由商品轉化為表達。這樣的抵抗雖然脆弱,卻逐漸累積文化能量,挑戰演算法的單一審美邏輯。
同時,也有部分學者與非政府組織開始倡議「演算法透明化」與「多樣性指標」。他們主張,平台應在推薦機制中納入多元審美與勞動品質評分,避免讓「外貌」成為唯一的競爭指標。這些嘗試顯示出數位倫理的萌芽。
十、政策與倫理建議:建立演算法審美的公共監理框架
外送茶平台雖屬灰色經濟領域,但其數位化發展已牽涉到更廣泛的「演算法治理」議題。若將其視為社會實驗場域,則政策層面可提出以下方向:
演算法透明化制度化:要求平台公開推薦邏輯與權重設定,特別是涉及外貌、性別或種族標籤的部分。
審美多樣性評估指標:平台可建立「多元外貌曝光率」作為治理指標,鼓勵多樣化展示。
身體權保障與數位人權法制:在未來性工作合法化或去刑化的政策框架下,應明定平台不得以外貌作為唯一勞動評價標準。
教育與文化倡議:推動媒體識讀與性別平權教育,讓消費者理解演算法偏見對社會審美的影響。
此類政策並非僅為性產業設計,而是針對所有以人像資料為核心的數位平台(如直播、社交、伴遊App)建立公共倫理基準。唯有如此,才能防止演算法淪為新形式的「審美監獄」。
十一、結論:從「被看見」到「能觀看」的主體轉向
外送茶平台的演算法推薦,揭示了一個更廣義的社會課題──當技術取代審美判斷,人類如何重獲觀看的主體性?
在被數據化的市場中,美不再是自由的選擇,而是一種被編碼的結果。演算法不僅在篩選外貌,更在塑造慾望,規範誰能被愛、誰能被付費、誰能被看見。
然而,透過性工作者社群的抵抗與再詮釋,出現了新的希望契機。當她們以自媒體重塑身體敘事,當平台被要求揭露演算法邏輯,當社會逐步理解技術背後的權力結構,審美暴力便不再全然隱形。
未來的挑戰,在於如何建立「多元可視性」的技術倫理──讓不同年齡、膚色、身材、風格的從業者,都能在平台上被看見、被理解,而非被數據排除。這不僅是性產業的問題,而是整個數位社會面對AI演算法時的共同命題。
延伸閱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