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5的文章

援交女被列入「黑名單共享系統」的社會信用懲罰機制

圖片
  第一章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近年來,隨著網路援交與包養平台的普及,「黑名單共享系統」逐漸成為平台間互通資訊的治理工具。這些系統通常宣稱以防詐欺、保護消費者或維護服務秩序為名,實際上卻常帶有「社會信用懲罰」的性質。對援交女而言,一旦被列入黑名單,可能喪失接案機會、遭受匿名公審、甚至被永久封鎖,導致其職業與社會生活雙重邊緣化。   本研究關注的是:「黑名單共享」如何在缺乏正式法制監督下,成為非正式的社會信用懲罰機制? 又,這樣的機制如何透過數位演算法與社群輿論共同運作,強化對性工作者的階層化控制與道德標籤?   本研究試圖結合數位治理、社會信用體系與性別權力的分析視角,揭示平台化懲罰制度如何在援交經濟中再現「道德審判」的力量。   第二章 文獻回顧:社會信用懲罰與性別化治理   中國式「社會信用體系」的研究指出,數位監控與信用評價的結合,使「誠信」被重新定義為國家與資本共同監督的行為秩序。同樣地,在台灣、香港、日本等地的援交市場中,雖無國家主導的信用系統,但平台之間的「黑名單共享」功能,卻形成類似的懲罰邏輯。   從女性主義的觀點來看,這種制度具有三層性別化特徵:   道德化審查:援交女被視為「不誠信的主體」,其評價不只涉及服務品質,更被納入「人格」與「貞操」的判斷。   私刑式治理:黑名單缺乏正式申訴機制,往往根據男客、仲介或平台方片面指控而定。   數位暴力延伸:被標記的對象可能遭受群組散播、留言羞辱,形成類似數位公審的網絡暴力。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本研究採用質性文本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蒐集下列資料來源:   援交平台、包養論壇及外送茶群組的黑名單公佈樣本;   五位遭列入黑名單之女性受訪者的經驗敘述;   相關媒體報導與平台條款文件。   研究重點在於揭示:黑名單不只是資訊工具,而是透過「共享」的技術形式,形塑出一種去中心化的信用懲罰制度,使援交女成為可被永續監視的「不信任對象」。   第四章 黑名單共享系統的運作邏輯 一、平台之間的資料交換...

外送茶平台因演算法推薦而強化「外貌標準化」的社會審美暴力

圖片
  一、前言:數位平台與美的算法秩序   隨著外送茶產業的數位化,許多平台導入以「顧客滿意度」「點擊率」「瀏覽轉換率」為核心的演算法推薦系統。這些機制表面上提升了效率與匹配準確度,實際上卻在性別、外貌與身體的符號體系中,重構出一種「數據化的審美暴力」。 演算法根據使用者偏好資料(例如搜尋關鍵字、歷史訂單、照片停留時間)自動學習「何種外貌更受歡迎」,進而推高特定類型的從業者曝光頻率。這使外送茶從業者在生存競爭中被迫順應演算法的審美標準,進入「被看見」與「被淘汰」的雙重邏輯。   此現象不僅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更是一種隱微的社會權力機制:平台以技術中介形式延伸了傳統性別審美的壓迫結構,使性工作者被迫「優化」外貌、過度修圖、進行醫美甚至比照「偶像」等級經營自我形象。這是一種典型的「技術化審美暴力」現象。   二、演算法偏差的生成:從偏好學習到外貌篩選   演算法推薦的核心在於資料學習,但當資料本身承載性別與階級偏見時,結果也將被偏見污染。平台的機器學習模型常透過顧客點擊率、評論文字與瀏覽行為,推斷何種外貌「具吸引力」。然而這些行為資料本身反映了社會對「白皙」「年輕」「瘦身」「五官精緻」等外貌刻板印象的再生產。   例如,若一位顧客經常選擇標榜「清純系」「韓風美型」的從業者,系統將自動推薦更多同類型帳號,並降低其他類型外送茶女(如「微胖」「熟齡」「素顏」)的曝光率。這種「自我增強」機制使市場快速趨於單一化,美的多樣性被壓縮,形成技術性「外貌篩選」。   平台演算法因此扮演「審美仲裁者」的角色:它並未以公開規範決定誰更美,而是以隱形的統計邏輯重新定義「可被消費的外貌」。其後果是,女性身體再度被納入以數據為依據的商品化框架中,而此過程往往不被察覺,也難以抗議。   三、從市場壓力到身體焦慮:被演算法規訓的外貌政治   外送茶從業者為維持訂單量,必須理解並迎合演算法偏好。這導致多數人開始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數位化外貌管理」:   以修圖軟體製作統一風格的形象照;   參考排行榜上曝光率高者的妝容與姿勢;   在社群媒體上追蹤「熱銷模板」進行模仿。   這樣的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