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交女被列入「黑名單共享系統」的社會信用懲罰機制
第一章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近年來,隨著網路援交與包養平台的普及,「黑名單共享系統」逐漸成為平台間互通資訊的治理工具。這些系統通常宣稱以防詐欺、保護消費者或維護服務秩序為名,實際上卻常帶有「社會信用懲罰」的性質。對援交女而言,一旦被列入黑名單,可能喪失接案機會、遭受匿名公審、甚至被永久封鎖,導致其職業與社會生活雙重邊緣化。 本研究關注的是:「黑名單共享」如何在缺乏正式法制監督下,成為非正式的社會信用懲罰機制? 又,這樣的機制如何透過數位演算法與社群輿論共同運作,強化對性工作者的階層化控制與道德標籤? 本研究試圖結合數位治理、社會信用體系與性別權力的分析視角,揭示平台化懲罰制度如何在援交經濟中再現「道德審判」的力量。 第二章 文獻回顧:社會信用懲罰與性別化治理 中國式「社會信用體系」的研究指出,數位監控與信用評價的結合,使「誠信」被重新定義為國家與資本共同監督的行為秩序。同樣地,在台灣、香港、日本等地的援交市場中,雖無國家主導的信用系統,但平台之間的「黑名單共享」功能,卻形成類似的懲罰邏輯。 從女性主義的觀點來看,這種制度具有三層性別化特徵: 道德化審查:援交女被視為「不誠信的主體」,其評價不只涉及服務品質,更被納入「人格」與「貞操」的判斷。 私刑式治理:黑名單缺乏正式申訴機制,往往根據男客、仲介或平台方片面指控而定。 數位暴力延伸:被標記的對象可能遭受群組散播、留言羞辱,形成類似數位公審的網絡暴力。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本研究採用質性文本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蒐集下列資料來源: 援交平台、包養論壇及外送茶群組的黑名單公佈樣本; 五位遭列入黑名單之女性受訪者的經驗敘述; 相關媒體報導與平台條款文件。 研究重點在於揭示:黑名單不只是資訊工具,而是透過「共享」的技術形式,形塑出一種去中心化的信用懲罰制度,使援交女成為可被永續監視的「不信任對象」。 第四章 黑名單共享系統的運作邏輯 一、平台之間的資料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