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5的文章

援交現象的普及需從教育與價值觀重新檢討

圖片
  前言 近年來,「援交」現象逐漸在亞洲各地引發社會關注。援交,亦即「援助交際」,原指年長者與年輕女性進行物質或金錢上的援助,以交換陪伴、情感甚至性服務。起初,援交僅在部分地區或小圈子內流傳,但隨著網路普及、社群媒體發展,援交現象逐漸普及化,甚至有年輕人將其視為賺錢捷徑。 此現象的擴大,已非單純個人行為,而是關乎教育、價值觀、家庭、社會結構等多重層面的議題。本文將從援交現象的成因、發展、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並重點探討為何「需從教育與價值觀重新檢討」,提出可能的因應對策。   一、援交現象的普及現況 根據社會學家及媒體報導,援交現象最早起源於日本,隨後流行至台灣、香港、中國大陸、韓國等地。隨著時代進步,青少年透過網路平台、社群 APP 進行援交的案例越來越多。根據相關研究,部分女學生甚至認為援交只是「交朋友」或「兼差」的一種,並不等同賣淫或犯罪。   台灣某大學社工系調查顯示,近年國高中女生接觸援交資訊的比例大幅提升,部分女生甚至坦承有過援交經驗。社會輿論多半譴責援交行為,但也有聲音指出,應從社會結構及價值觀變遷加以理解。   二、援交現象的成因 經濟壓力與貧富差距 許多進行援交的年輕人,背後存在經濟壓力。例如家境困難、學費昂貴、生活費不足等,促使部分年輕人選擇以援交快速獲取金錢。另一方面,消費主義盛行、網紅文化崛起,使年輕人追求名牌、時尚,進而產生財務壓力。   家庭功能失調與關愛缺乏 家庭是青少年價值觀養成的基石。家庭功能失調,父母疏於管教、忽略關心,或過度溺愛,都會影響青少年行為判斷。部分進行援交的青少女,坦言只是希望獲得「被愛」的感覺,或彌補情感上的空缺。   網路社群媒體影響 數位時代下,青少年極易在網路上獲得各式各樣的資訊。部分社群網站甚至公然討論、宣傳援交經驗,形成錯誤價值觀傳播。網路的匿名性,降低青少年對援交行為的警覺。   性教育與價值觀缺口 台灣及亞洲地區長期以來,性教育普遍保守、片面,難以提供青少年正確的性觀念與自我保護意識。在資訊不對等情況下,青少年容易誤判援交的本質與風險。   三、援交現象的後果 對青少年的身心影響 援交行為易導致青少年遭遇性暴力、性病感染,甚至陷入犯罪...

許多外送茶交易從業者來自經濟弱勢,缺乏其他出路

圖片
  引言 在現今社會,「外送茶交易」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議題。無論是在道德、法律或是社會結構上,外送茶交易都與多種價值觀產生激烈碰撞。許多研究與報導皆指出,外送茶交易從業者多數來自於經濟弱勢家庭,或是因為社會、家庭、教育資源的不足,而被迫投入這一行業。這樣的現象,揭示了社會安全網的缺失、社會階級流動的困難,以及經濟貧困對個體所造成的壓力。本文將從外送茶交易從業者的背景、經濟弱勢的成因、社會支持系統的不足、現行政策的侷限與改進方向等層面,深入探討「許多外送茶交易從業者來自經濟弱勢,缺乏其他出路」這一議題。   外送茶交易從業者的背景 外送茶交易從業者的背景多元,然而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她們多來自於經濟困頓、家庭破碎、教育程度較低、缺乏社會資源的環境。許多學者及社福工作者在研究中發現,家庭暴力、性侵、單親、失業、家中負擔沉重,都是這些女性(或男性、跨性別者)進入外送茶交易產業的重要原因。有些人甚至年紀尚幼,便被迫踏入這條路,只為了生存、養家或償還債務。   根據台灣社會調查與婦女救援基金會的資料顯示,外送茶交易從業者中,有超過七成以上有經濟困難的背景。她們在成長過程中,很早就必須承擔家庭經濟壓力,甚至中輟學業,無法受完整教育。當她們進入社會時,因為缺乏學歷、技能與人脈,能夠選擇的工作十分有限。低薪、長工時、無保障的工作讓她們難以維生,而外送茶交易則成為一條「看似」能夠快速獲得收入的途徑。   經濟弱勢的多重成因 造成外送茶交易從業者多數來自經濟弱勢的原因十分複雜,主要包含以下幾點:   教育資源不足   在貧困家庭中,教育資源嚴重不足。許多孩子早早輟學或是無法繼續升學,失去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學歷不足,往往只能從事底層、薪資低廉的工作,使生活陷入惡性循環。   家庭功能失調   家庭暴力、酗酒、父母離異、家中有人重病或死亡,導致家庭功能崩解,孩子失去基本的愛與安全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孩子容易提早社會化,為求生存而踏上險路。   性別不平等   女性(尤其是單親媽媽)在職場上遭遇更多歧視與限制,薪資明顯低於男性,若再加上育兒壓力,經濟困難更形嚴重。外送茶交易變成部分女性短期內「不得不」選擇的生...

外送茶工作應屬自願選擇,並非全然等同於壓迫或被害

圖片
  前言 「外送茶工作」這個議題,長期以來在社會上存在極大的爭議。許多人將外送茶工作與壓迫、受害、道德墮落等負面意涵畫上等號,卻很少靜下心來傾聽外送茶工作者本身的聲音。外送茶工作究竟應該被視為一種自願的職業選擇,還是一種被動的受害情境?本文將以現代社會脈絡、女性自主、經濟結構、國際經驗等多重角度,探討外送茶工作並非全然等同於壓迫或被害,反而是一種自願選擇的勞動權利。   一、外送茶工作並非單一樣貌 在討論外送茶工作時,社會往往以單一視角出發,忽略了外送茶工作的多元樣態。事實上,外送茶工作者的經驗複雜多元,既有被迫從事者,也有出於自願、認為這是謀生方式的選擇。根據聯合國及國際勞工組織( ILO )等國際組織的研究,不同地區、文化、法律背景下,外送茶工作者的主體經驗大相逕庭。例如,荷蘭、德國等國家將外送茶工作合法化,賦予外送茶工作者與其他勞工相同的權益保障。這些國家外送茶工作者多半表明,這份工作是基於自由意志的選擇,有些人甚至認為外送茶工作比一般低薪工作更能帶來財務自主與彈性。   二、外送茶工作的壓迫論與受害論 社會對外送茶工作的主流印象,多半建基於「壓迫論」或「受害論」:認為所有外送茶工作者都是被迫的受害者,將性產業視為男性對女性的壓迫象徵。確實,歷史上有大量關於性剝削、人口販運、未成年少女被強迫賣淫的悲劇案例,這些無疑需要嚴厲打擊與救援。然而,把外送茶工作者一概而論為受害者,實則抹煞了許多人的主體性與選擇權。   有些女性選擇進入性產業,是因為它提供了相對高報酬、時間彈性、甚至有些人認為外送茶工作較其他服務業更能保持自主與自尊。以台灣來說,不乏外送茶工作者表示,她們喜歡掌控時間、不願朝九晚五受僱於人,甚至以自身職業感到自豪。當然,這不是說性產業不存在壓迫與剝削,但將所有外送茶工作等同於壓迫,實屬片面,且忽視了女性作為行動者的自主性。   三、經濟結構下的自主選擇 有些人認為,經濟困境使女性「不得不」從事外送茶工作,這樣的「選擇」只是被迫下的無奈。但事實上,「選擇」本來就與個人處境、結構條件密切相關。正如同有人為了家庭生計選擇當建築工人、外送員、清潔工,外送茶工作同樣是一種在結構壓力下的職業決定。即便如此,否認這樣的選擇本質,反而剝奪了勞工的主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