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茶女在極短工時、高密度接單情況下的職業倦怠調查

一、前言:為何要談「極短工時 × 高密度接單」的倦怠 外送型服務的工作節奏,常以「單位時間最大化」為核心:用更短的服務時段接更多的單、以更頻繁的移動完成更多的會面、在會前與會後用通訊軟體維繫關係與篩選風險。表面上看似「短工時不易累」,但當短工時與高密度接單綁在一起,實際總工時(含看不到的溝通、移動、等待、安撫與售後)會無形延長;身心則被「多次啟動—關閉」的切換消耗,導致情緒耗竭、共情疲乏、決策品質下滑,最終形成職業倦怠。本調查與申論旨在建立清楚的概念邊界、提出可執行的研究設計、描繪風險機制,並給出可即刻落地的自保與營運建議。 二、核心概念與研究範圍 極短工時:單次服務時段相對短(例如 30 – 90 分鐘),但在一個工作檔期內連續出現。 高密度接單:在 4 – 10 小時的檔期中安排多筆服務與多段移動,檔期間休息不足 15 – 20 分鐘者視為高密度。 隱性工時:包含等候、交通、安排行程、預先篩選、談條件、售後安撫與危機處理等未計價時間。 職業倦怠( Burnout )三構面: 情緒耗竭( Exhaustion ) 去人性化/疏離( Depersonalization/Detachment ) 個人成就感下降( 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 研究對象:以外送型服務為主,重點放在「短檔高頻」工作型態之女性工作者;同時關注支援角色(司機/保全/接單助理)對倦怠的間接影響。 三、理論架構:為何短而多,比長而少更累 工作需求—資源模型( JD-R ):高頻啟停、時限壓力、移動與情緒勞動=高需求;但可運用的資源(彈性排程、後勤支援、社群互助)不足時,能量淨流失導致倦怠。 節奏要求( Paced Work )與決策疲勞( Decision Fatigue ):短檔連續接單意味著多次快速判斷(價格、地點、風險、是否接)、多輪談判與臨場應變,決策品質可隨檔期後段顯著下降。 情緒勞動( Emotional Labor ):短時間內重複切換情感表現(「進入角色—脫離角色—再進入...